menu
未分類

做人要有 manner VS 視乎對象才有禮貌

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好多學問,倘若抓不準界線、分寸或者距離,便很容易被歸納為「唔識做人」、「唔識讀空氣/場合/臉色」,亦可能會被人在背後說沒有教養。但過分看別人臉色,先不說要不要做無償陪笑,每時每刻放低自己,對個人身心健康百害而無一利。

做人要有禮貌但都要自在

顧及自己不代表完全不考慮他人,只是需要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拿捏平衡,而一個好的平衡沒有標準。有些人接受能力較高,有些人不在意門面功夫,人人不同,沒有必要和人比較。簡單來說,在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後,再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調整對外的禮儀,便會令雙方都舒服,而不是單純的我行我素或者只顧及他人。

熟還熟,不要自以為是

愈是認識得耐的朋友,愈應該提醒自己「不要以為好熟就什麼都可以講」。之所以可以和熟人開玩笑,主要是建基於雙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對方熟悉你的個性,才能夠接受你開玩笑。有時一些擦邊的說話,對方會自行在「腦補」你沒有惡意。但是,即使是 3L 的水樽都會有倒滿的一刻,不要仗着一點友誼就失了分寸。

有禮貌 ≠ 過分客氣

對外要有禮貌,但不需要過分虛偽的客氣和善良。比如你剛出院身體仍然虛弱,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看見健步如飛貌似做完運動的長者,你該不該主動讓座,以維持敬老友愛的形象?又比如你餓得飢腸轆轆,手上只得一個迷你菠蘿包,鄰座同事剛巧也說肚餓,你又需不需要把包送給同事?

撰文:馬來時
圖片:《深夜的奇葩戀愛圖鑑》